公告:

您的位置 >>绿色学校>>绿色知识>>正文

绿色学校知识

发表日期:2012/3/27 16:14:2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38位读者读过

绿色学校知识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环境总是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心事物是人,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和经济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 什么叫环境问题?

概括地讲,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

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以下本文中提到环境问题也采用这种用法。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

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

应当注意的是,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什么叫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利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到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三部分第17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是怎样的?

从70年代起,人们一直在争论环境教育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整个课程的一个领域。单独开设环境或环境保护学科,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环境意识。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单独承担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必须借助于学校现行所有学科乃至学校所有教育活动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我们可以把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分为两类,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或正式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规划(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程表实施。目前,环境教育已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已将它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之中,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因此,显性课程的实施是实践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有:(1)专门环境教育课程(2)学科环境渗透(3)各类环境教育活动。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课程和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而是通过学校情境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包括事物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等)、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等)、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等)。

五、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达成的一个共识,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环境教育是一项根本策略。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对环境教育进行反思,认为环境教育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联合国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坚定地支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新理念,大会闭幕式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绿色学校的内涵:

“绿色学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者、教师、职员、学生全员参与;

(2)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资源;

(3)以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中心影响家长、社区、社会;

(4)建立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5)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6)通过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而后自觉实施环境行为;

(7)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消费观。

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是环境教育的根本目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能力。

八、教师在环境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1、环保实践者

2、环保行动者

3、环保宣传者

九、创建绿色学校有哪些原则?

(一)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行政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思想道德管理、团队管理、后勤管理中,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应率先采用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行和倡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即学校通过制定计划、    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而系统地推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协调,并通过有效地持续不断的改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共同参与原则

  在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学校不仅要定出相应的计划、指标及实施方案,而且强调应明确各自的职责,校长、中层领导、一般教职员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家长、社区、有关专家、媒体、政府等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有效参与。

在学校的重大决策和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注重民主决策。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体现师生的有效参与,特别在学校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需有学生的参与。

(三)循序渐进原则

  绿色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在开展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特别是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四)灵活多样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经济和文化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即便是一地的不同学校在经费、学校硬件条件、师资、学生来源、资源和环境特点等方面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积极推进学校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十、创建绿色学校有何意义?

对于学校师生:有助于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对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提高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对于环境:减少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回收再生资源,营造优美环境,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对于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对于教学:学校可以获得实现"绿色学校"的课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辅导资料,强化素质教育。

社会影响:学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有机会获得极高的荣誉奖励,并能向当地、全国和国际宣传和交流自己的经验。

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地节能、节水、节电,资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明显地减少浪费,节约学校财政开支,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

十一、怎么区分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呢?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行业标准,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1、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等;2、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比如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3、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废电池等;4、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5、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

不可回收物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